鱼儿离开了水,没水也能活的神奇肺鱼
没水也能活的神奇肺鱼(多)鱼
品种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但却有一种神奇的肺鱼,每到旱季无雨的时候,它就干脆把自己包进一块泥壳里“冬眠”起来,直到雨季来临后才又重新回到水中。昨天,记者在广州海洋馆看到了这样一条神奇的肺鱼。它是该馆为元旦活动而特别引进的“领衔主打演员”之一。与肺鱼一道将在元旦期间与游人见面的还有恐龙鱼、龙鱼、雀鳝、德国鲟等,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来自3亿年前的远古鱼类。
肺鱼“冬眠”时用鳔呼吸
昨天(26日),记者在广州海洋馆看到一条状似鳗鱼模样的怪鱼正在缸底缓慢地游动。与鳗鱼不同的是,它只有一对非常细小的胸鳍,浑身呈褐色并有黑色斑点。广州海洋馆的水族顾问邢定介教授告诉记者,这就是该馆为元旦活动而特别引进的非洲肺鱼。之所以得名为肺鱼,主要在于它们的鳔。对于绝大多数鱼类而言,鳔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鱼增强平衡性,而呼吸则通过鳃进行。而肺鱼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能通过鳃来呼吸,也能通过鳔来呼吸。这帮助肺鱼可以在没有水的环境下,也能存活相当一段时间。
邢定介教授介绍说,在肺鱼家族中,除澳洲肺鱼没有休眠习性外,其他肺鱼生活的环境都有明显的雨季与旱季的区别,它们也因而都形成了“冬眠”的习性。就非洲肺鱼而言,每到漫长的旱季来临以后,它们就用自己皮肤上分泌的黏液与泥土做成一个茧状的泥壳,把自己包在里面开始休眠。泥壳只留有一个口,周围和里面都没有水,因此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它只能通过鳔来执行肺的功能,呼吸空气维持生命。等到雨季到来以后,它才从休眠中苏醒,恢复水生生活。此时,它的呼吸功能才又改由鳃来执行。
元旦还展出刺鳅黑鬼刀等古鱼
据悉,元旦期间,海洋馆特地推出“古代鱼”展示,展出的远古鱼都是3亿年前的鱼种,除肺鱼外,还包括雀鳝(福鳄)、鲟鱼、刺鳅、东洋刀、翻天刀、黑鬼刀等。(广州日报)
鱼儿离开了水
“鱼水情”恐怕是鱼与水之间一个永恒的情感命题。然而这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里,也有不在水里生活的鱼类。肺鱼这种在澳洲、美洲、非洲均有分布的鱼,除了鳃的呼吸功能与其他鱼没有什么两样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能从大气中吸进空气,经它们的肠道进入鳔内。肺鱼的鳔与众不同??具有肺的构造与功能,鳔的内部血管网络纵横交织,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代谢工程就在这肺一样的鱼鳔中进行。
由于肺鱼的长住环境是杂草丛生的他塘,因此,它并不是时时刻刻都用“肺”呼吸,一旦栖息地的水质发生变化或水塘干涸,它们的“肺”就派上用场了。这种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应变能力是自然界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客观反映,而肺鱼则正是生存竞争中的强者。
非洲热带雨林的气候具有雨季和旱季泾渭分明的特征。在那里生长着的肺鱼在旱季到来、水源干枯的时候,就将自身藏匿在淤泥之中。它们巧妙地在淤泥中构筑一间“独善其身”的泥“屋”,仅在相应的地方开一个呼吸孔。它们就这样使身体始终保持湿润,在“泥屋”中养精蓄锐。数月后,雨季来临,“泥屋”便会在雨水的浸涮下土崩瓦解,肺鱼结束了“休眠”状态,重新回到有水的天地。有人曾在旱季将非洲肺鱼连同它的“泥屋”整体迁徙到欧洲大陆。经温水浸润后,肺鱼居然从“泥屋”的废墟中复活了,并在一只鱼缸里生活了好几年。
攀鲈是长生在印度、缅甸和菲律宾群岛的一种鱼,遇到干旱季节,它们也能在淤泥中栖息度日,倘若干旱旷日持久,它们不会在泥中耐受煎熬,而会去开辟新的生存领地。它们借助于自身的胸鳍和鳃盖上的锐利钩刺在陆地上艰难地行走。攀鲈的鳃边长着两个腔室(动物学上称之为“迷路”),腔室内部布满了微血管网络,吸入的空气在腔室中分离出来的氧气,通过微血管壁渗入血液中,保证了攀鲈在陆地上的生存供氧。
印尼爪哇岛海域里的一种热带鱼??跳弹涂鱼,它们也能在水外寻求生存空间。跳弹涂鱼总是眷恋着生长在浅海水域的红树灌木。涨潮时,它们与红树的根基同在水中休养生息;退潮时,红树树根深露出水面,它们也就离开了水,又跳又蹦地捉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它之所以能长时间在水外生活,是由于它们鳃前的喉部蓄存着一些永不干涸的水,这些水能保持身体润泽免受干渴之苦。有一种银色跳弹涂鱼还非得周期性到陆地上“度假”,倘若长期强求它们生活在水中的话,倒是会出毛病,甚至会闷闷不乐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