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失鳔怎么办
很多鱼友发现鱼缸里的鱼身子是歪的,而且怎么也正不过来,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鹦鹉鱼失鳔了。作为鹦鹉鱼常见病,鹦鹉鱼失鳔后有的在缸中飘着,而有的则是沉入缸底,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认为是鱼死了。
鹦鹉鱼失鳔症状
很多鱼友会纳闷怎么鹦鹉鱼失鳔了呢?其实鱼鳔在鱼的消化管和肾脏之间,是由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组成。起着沉浮作用,鳔有细管与食道相连接,调节鳔的大小而在水中浮沉。鱼鳔失调症是鹦鹉鱼疾病中比较常见的。发病的鹦鹉鱼横七竖八,或侧卧,或倒立,甚至腹部朝上,浮于水中或沉入水底。在鹦鹉鱼失鳔初期,鱼儿轻敲缸壁,借助缸壁鹦鹉鱼还能转过身子,急速地游动一段,但过不多久又会翻过身子来。
得鹦鹉鱼失鳔病的鹦鹉鱼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死去。一般仍能吃食,特别投喂活冻虾后,捕食积极。这一点有别于由于烂鳃病、缺氧造成的浮头病状。漂浮在水面的鹦鹉鱼,由于身体一侧会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干瘪、溃烂。而沉在水底的鹦鹉鱼会由于身体与缸底磨擦,发生感染发炎的症状。长期以往最终会由于体质下降,从而感染上其他疾病死亡。
鹦鹉鱼失鳔原因
到底鹦鹉鱼失鳔是如何造成的呢,起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营养成分:现在市场上观赏鱼饲料品种丰富,组配非常精细,鱼粉、虾干无所不用其极。爱好者更是为了心爱的鱼儿不惜重金购买高档饲料。这些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往往远高于一般天然饵料。还有就是营养过于丰富的饲料,会导致鹦鹉鱼过度肥胖,脂肪太多也会容易压迫到鱼鳔,从而造成失调。
2、饲料影响:有些鱼友喂可鹦鹉鱼吃不利于硝化的饲料,比如一些劣质的饲料,不利于化,容易造成肠阻塞。从而造成鱼的肠道膨胀,使鹦鹉鱼失去平衡,但和鱼鳔没有直接关系。
3、病毒侵染:有种弹状的病毒会引起鱼鳔上皮组织发炎变性,从而是鱼体内积存大量体液,压迫体腔管,造成鱼鳔内的空气无处可去,浮沉调节机能实效。发病的鹦鹉鱼消瘦,体色发黑,反应迟钝,头朝下滚动。腹部膨胀,腹腔内有腹水,鱼体表有瘀斑,常并发肠炎,而且会在一周左右死亡。
4、水温变化:鹦鹉鱼是热带鱼,对于水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急剧地改变水温时,降低和升高均能刺激鱼皮肤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内部器官活动的失调。这种鹦鹉鱼失鳔发病的症状是皮肤失去原有光泽,侧卧在水面或水底,懒于游动。鹦鹉鱼需要稳定的问题,因此换水的时候要注意水温的调节。当水温突然变化在3度以上时,极易引发鹦鹉鱼失鳔、失衡的病状。
5、体型因素:虽然体型因素并不是造成鱼鳔失调症直接原因,但鹦鹉鱼因为长的圆润,相较于龙鱼的体型短小很多,在正常的情况下加速游动也容易失去平衡。因此一旦鱼鳔出毛病,更容易出现失衡的病状。
鹦鹉鱼失鳔治疗
对于得了鹦鹉鱼失鳔的鱼,需要单独隔离饲养,或者用漂浮在水面的小网箱。水位不要过高,只要能够没过鱼身即可。同时要注意温度的调节和增氧设备的配备,温度要在28、9度。并在水中加入千分之一的粗盐,抑制水中病菌生长。并将水温缓慢提高到30、1度以上。在患病期最好不要喂食,以免影响水质。
对于由于肠胃阻塞造成的鹦鹉鱼失鳔,可以参照肠炎的治疗方法医治。对于重症病鱼,如果是侧卧在水面的,可以用小型注射器从体侧插入鱼鳔位置,抽出部分气体。减轻症状。注意,这一操作要十分熟悉鹦鹉鱼内部构造的鱼友进行,而且风险高。对于侧卧在水面的病鱼,可以在背鳍上捆缚泡沫塑料,使病鱼直立悬浮在水中。也可用小网箱或隔板隔离辅助恢复。
鹦鹉鱼失鳔预防
和任何疾病一样,预防胜于治疗。根据以上发生的鹦鹉鱼失鳔的病因。在鱼友饲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对于刚购买回来金鱼,不要急于喂食人工饲料。开始时喂一些赤红虫、新鲜冻虾,待一周以后,鹦鹉鱼适应了新的环境,体质得以恢复后再开始少量喂食人工饲料。大家在喂食时应以少至多,勤观察鱼的粪便,如果没有粪便或者出现白色粪便应该暂停喂食几天。
2、 鹦鹉鱼的饲料最好能够交替饲喂活饵和人工饲料,并且穿插喂食蔬菜类饲料,能补充纤维素。最好购买专为鹦鹉鱼研发的人工增色饲料,以防止营养成分的不均衡性。
3、 在给水族箱换水前,要将新水摆放在水族箱附近,并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确认水温一致后,再行换水,而且要注意困水。平日注意水质的保持,使鹦鹉鱼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体质强健才能抵抗病毒、病菌的侵袭。
4、 对于初学养鹦鹉鱼的爱好者,选择品种时,最好先从普通鹦鹉鱼开始,可以增加自己的饲养经验。
以上方法都是对于鹦鹉鱼失鳔情况不严重的鱼儿有效,如果是重症鱼经过以上方法治疗,也最多是延长一下它的寿命而已,嘴肿还是会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