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绵蚧壳虫怎样防治?
吹绵蚧壳虫怎样防治?
吹绵蚧壳虫为害黄杨、柑橘、蔷薇、月季、海桐、牡丹、冬 青、石榴、无花果、木瓜、梅花、含笑等多种观赏植物。
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植株枝梢及叶背吸汁为害,可使树 势衰弱,枝梢枯死,其排泄物能诱致煤污病,使全株枝叶发黑。
发生极不规律,全年均可发现成虫和若虫,一般在6?10 月间若虫发生较多。1头头雌虫能产卵数百粒。初孵若虫多 数固着于叶片上吸汁为害,成长后逐渐迁往枝梢,虫多时主干 上也成丛寄生。该虫有雌、雄同体现象。蔽荫处发生严重。
1 分布区域
吹绵蚧壳虫(IceryapurchasiMask·)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以及西南等地区均有发生。
2 寄生植物
2·1 寄生植物超过280种
河南主要在温室内危害一品红、山茶、佛手、扶桑、含笑等温室花卉;露地主要危害大叶女贞、百日红、海桐、玫瑰、玉兰、桂花、金桔等园林观赏植物,还常见于柿树,柑桔、无花果等果树类植物。
2·2 危害部位
若虫、成虫集中在树木等植物的嫩枝、幼叶和果实上,最喜欢群集在枝干的缝隙处为害。被害处,初呈黄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黑斑,或使叶色发黄,枝梢枯萎,引起落叶,落花、落果,树势衰弱,甚至枝条或全株枯死。其排泄物常诱致煤烟病,使枝叶表面盖上煤烟状黑色物一层,使叶、枝变黑,影响光合作用,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 形态特征
吹绵蚧壳虫属于同翅目,绵蚧科。
3·1 成虫
雌成虫,体椭圆形,桔红色,腹面平坦,背面隆起,边缘着生黑色弯曲短毛,披有白色蜡质分泌物,老熟时被包于白色大米粒似的毡状蜡囊中。无翅,足和触角均黑色。腹尾部附由白色絮状物构成的卵囊,囊上有脊状隆起线14~16条。体长5~7mm。雄成虫,体瘦小,长3mm,桔红色,翅无色透明。触角黑色,除第1、2两节外,其余各节两端膨大,中间缩细,呈哑铃状,膨大部分有1圈刚毛。前翅发达,紫黑色,后翅退化成平衡棍。口器退化。腹端有2突起,其上各有长毛3条。复眼间有单眼1对。老熟时和雌虫一样,包于椭圆毡状蜡质介壳中。
3·2 卵
长椭圆形,长0·65mm,阔0·29mm,初产时橙黄色,后变桔红色,体扁平,椭圆形,表面附有白色蜡粉及蜡丝,密集卵囊内。
3·3 若虫
雌若虫的足、触角及体上的毛均非常发达,体裸,桔红色。取食后,体背覆盖淡黄色蜡粉,触角黑色,6节,第6节最长,第5节长2根毛。2龄始有雌雄区别,雄虫体长而狭,颜色亦较鲜明。2龄若虫体长1·3~2·1mm,3龄若虫雌虫长2·3~3·5mm,阔 1·4~2·2mm。蛹(雄)体长3·5mm,桔红色,披有白蜡质薄粉。茧白色,长椭圆形,茧质松疏,自外可窥见蛹体。
3·4 生活习性
吹绵蚧在我国南部一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发生2~3代,华北发生2代,在四川东南部一年发生3~4 代,西北部发生2~3代。各世代不整齐,冬季在温室内一直为害。2~3代地区主要以若虫及无卵雌成虫越冬,其它虫态亦有。发生时期,各地亦异,浙江第1代卵虫和若虫盛期在5~6月,第2代为8~9月。四川第1代卵和若虫盛期为4月下旬~6月,第2代7月下旬~9月初,第3代为9~11月。若虫孵化后在卵囊内经过一段时间开始分散活动,多定居于新叶叶背主脉两侧,吸食叶片汁液。脱皮长大后更换位置,移至枝条的分杈处固定为害:2龄后逐渐移到枝干阴面群集为害,雌虫成熟后固定取食终生不再移动,形成卵囊,产卵其中。产卵期长达一月之久。每一雌虫可产卵数百粒,多者达2000粒左右。雌虫寿命约60d。卵和若虫历期因季节而异,在春季,卵期为14~26d,若虫期为48~54d;在夏季,卵期10d左右,若虫期则为49~106d。雄若虫行动较为活泼,经2次脱皮后,口器退化,不再为害,即在枝干裂缝或树干附近松土杂草中作白色薄茧化蛹。蛹期7d左右。在自然条件下,雄虫数量极少。吹绵蚧正常活动的温度在 23·4~24·2℃,天热对它发育不利,39℃引起死亡。
3·5 天敌对抑制吹绵蚧的大发生关系很大,国内已发现的天敌有:澳洲瓢虫(RodoliacardinalisMuls·)、大红瓢虫(RodoliarufopilosaMuls·)、小红瓢虫(RodoliapumilaWeise)和红缘瓢虫(RldolialimbatusMotsch·),其中前两种作用显著。此外还有两种草蛉及一种寄生菌(Cladosporiumsp·)。
4 防治方法
4·1 加强肥、水等养护管理,增强植株抗虫能力。
4·2 少量发生,可人工刷除雌成虫。
4·3 早春于植物发芽前,喷洒一次波美多5度石硫合剂,或5%柴油乳剂,消灭越冬若虫。为害期在土壤内埋施15%涕灭威颗粒剂,木本花木根据植株大小不同,花盆内口径20cm用药1~3g。陆地苗木在主干周围挖3~7条放射沟,深以见到许多须根为宜,将计算好的药量均匀地撒在各沟内,并覆土浇足水或浇施1000倍的40%氧化乐果乳油,以根部浇透为宜。
4·4 用化学方法防治最好在成虫形成前进行,成虫形成后它本身有蚧壳,药力很难发挥。若虫孵化活动盛期可喷洒1000~1500倍的20%菊杀乳油,或40%氧化乐果1500倍液等。错过若虫时期到成虫时,在喷洒40%氧化乐果1500倍液时加入适量洗衣粉,以帮助药液附着在虫体上,发挥药效(这是我们多年在工作中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5 瓢虫等对吹绵蚧壳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天敌。当发生量大时,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广谱性农药,以免杀伤天敌。
4·6 结合修剪,将带有吹绵蚧壳虫的枝条集中烧掉。
4·7 把住引进苗木源头关,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杜绝吹绵蚧壳虫的来源。
4.8 结合修枝适当剪除虫枝,以减少虫口密度。
4.9通风透光,抑制蔓延和繁殖。
5.0 若虫孵化盛期,以氧化乐果、敌敌畏、速灭杀丁等杀 虫剂1 000?2 000倍液喷杀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