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的资料:别名白菖蒲、藏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毒
菖蒲(学名:Acorus calamus L.):别名白菖蒲和藏菖蒲。水生草本植物多年,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折叠,有膜边。主要生于沼泽、溪流或水田。以下是菖蒲的详细信息。
菖蒲的资料
形态特征
菖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天南星科菖蒲。整株植物有毒,根茎毒性最大。大量误食会引起幻觉。它的根水平行走,略扁平,分枝,直径5-10mm,皮肤呈黄褐色,芳香,肉质根多,长5-6厘米,有毛状须根。
叶基生,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4-5mm,向上逐渐狭窄,叶长1/3处逐渐消失脱落。叶剑形,基部宽,褶皱,中间以上逐渐狭窄,草质,绿色明亮;中肋两侧明显隆起,侧脉3-5对,平行纤细,大部分延伸至叶尖。
花黄绿色,花序柄三棱形;叶状佛焰苞剑形,浆果呈长圆形,红色。花期(2-)6-9月。
品种分类
有三种植物,简称菖蒲。例如:节菖蒲、石菖蒲、水菖蒲等,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植物,其功能主治也不同。
1、节菖蒲:
又称九节菖蒲、菖蒲。阿尔泰银莲花的干燥根茎来自毛犸科植物。性温味辛,功效开窍化痰,醒脾安神。药材性状:略呈纺锤形,略弯曲,长1~6cm,直径3~7mm。表面呈棕黄色至深棕色,具有大多数半环形突起环节,斜交互排列,节上有鳞叶痕和点状突起根痕。坚脆、断面颗粒状、白色、粉色、浅黄色维管束小点断断续续成环。微气,微酸,麻舌。
2、石菖蒲
来自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根茎。性温,味辛苦,功效化湿开胃,开窍开痰,醒神益智。药材性状:扁圆柱形,多弯曲,常分枝,长3~直径0.320cm~1cm,表面棕褐色、棕红色或灰棕色,粗糙,密度不均匀,皱纹细;上面有轻微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面有圆点根痕或残留的须根;有时在节部可以看到鳞片叶基残留物。硬脆,折叠端面纤维,白色或微红色,内皮环纹明显,可见大多数散列维管束小点和棕色油点。芳香,苦,微辛。根茎呈扁圆柱形,稍微弯曲,常有分枝,长3~直径0.320cm~1cm。棕色、棕红色或灰黄色的表面,粗糙,多环节。
3、水菖蒲
又称藏菖蒲,来自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的干燥根茎。性温、味苦、化痰开窍、健脾利湿。药材特征:形状像石菖蒲,但较厚,分枝较少,直径1~1.5cm。表面为白色至棕红色,节较稀疏,节长2~15mm。坚硬,截面纤维性差,海绵状,大部分小空洞,略带泥腥气。根茎扁圆柱形,分枝少,长10~24cm,直径1~1.5cm。表面为白色至棕红色,有细纵纹;节间长0.2~1.5cm,上面有凹陷的圆点状根痕,节上残留棕红色的毛须。坚硬,断面呈海绵状,白色或浅棕色;横截面内皮层环明显,有大部分小空洞和小维管束。气浓而特别,味苦,辛。
产地分布及生长习性
原产于中国和日本,前苏联也分布在北美。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广布世界温带和亚热带。
经常在海拔1500-1750米(2600米)以下的水边、沼泽湿地或湖泊浮岛上栽培。最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0-25℃,10℃以下停止生长。冬天,地下茎潜入泥中越冬。喜欢寒冷潮湿的气候,阴湿的环境,耐寒,避免干旱。
主要价值
祛避邪疫
每逢端午节,江南人都会在门窗挂菖蒲和艾叶,喝菖蒲酒来祛邪;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至今保持不变。菖蒲剑叶绿意盎然,端庄美观,是室内盆栽观赏的好产品。 菖蒲盆景富有诗意,具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在夜间阅读时,经常在油灯下放一盆菖蒲。原因是菖蒲具有吸收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以避免灯烟熏眼睛的痛苦。
驱虫
菖蒲也是一种极好的“绿色农药”。菖蒲根500克捣碎后,加水1-1.5公斤煮2小时。过滤后的原液与水混合3-6公斤,可有效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稻蛀虫、蚜虫、红蜘蛛等害虫。
观赏价值
菖蒲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水生植物,品种丰富,观赏价值高,可充分应用于园林绿化。菖蒲叶绿色,庄重美丽,香气浓郁,适合水景岸边和水绿化,也可盆栽观赏或作为景观。叶子和花序也可以用作插花材料。花园种植在湖泊、池塘岸边,或点缀在花园水景和水假山的一个角落,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药用价值
菖蒲花茎香味浓郁,具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能祛疫益智,强身健体。历代中医典籍都把菖蒲根茎作为益智、宽胸、聪明眼睛、祛湿解毒的药物。
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驱蚊;茎、叶可入药。 【藏药】榜单:治疗流感、炭疽、风湿痛;《滇省志》用叶、花、花蕾治疗发热性痛痈、头痛、牙痛。 根状茎(白菖蒲):苦,辛,温。化痰、开窍、健脾、利湿。用于癫痫、惊悸健忘、神志不清、湿滞痞胀、腹泻痢疾、风湿痛、痈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