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卉做强产业基础 打造靓丽“云花”名片(云南云花花卉有限公司)
云南作为中国花卉大省,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观赏花卉产区,如切花、大花蕙兰、地方特色花卉等,以及加工花卉(包括药用、食用、工业和保鲜花)、旅游花卉重点区域。
据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陆继亮介绍,云花作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发展品牌之一,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近年来积极规划产业布局,注重产品研发创新,结合引进,实现规模、标准化、工业生产,呈现多产业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良好趋势,产品出口近5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外向型高原特色农业的代表,“云花”该品牌正逐渐成为云南对外的一张美丽名片。
区域布局合理,品种结构优化
随着先天性自然和市场条件的差异,全省形成了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主的滇中温带鲜切花区,以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为主的滇南热带花卉及配叶植物区,以迪庆、昭通、丽江为主的滇西(东)北球根类种球育种区,以大理、保山为主的滇西特色花卉区。红河、楚雄等地区逐渐成为新鲜切花生产区。在花卉品种方面,全省形成了以康乃馨、玫瑰、百合等鲜切花为主、地方特色花卉、盆栽花卉、观叶植物、园林绿化植物、干花、种苗球等共同发展的格局。
陆继良认为,目前全省花卉形成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模式遵循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该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优化了当地资源和品种,基本满足了国际市场对同一品种、同一规格产品批量稳定供应的要求。
研发创新与品牌建设齐头并进
近年来,云南花卉依托自身优势,高度重视品牌研发创新推广、技术研究应用、科研机构、高校、花卉企业和国家品种测试站的研发体系初步形成。在新品种育种方面,2014年全省引进驯化了600多个新花卉品种,成功育种了15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花卉品种(截至2015年1月1日)。云南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新花卉品种育种中心。全省自主研发新花卉品种,推广种植面积4000亩,部分品种也实现了批量出口。在生产技术研究方面,制定了60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幼苗快速繁殖、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实力领先全国。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在科技部批准的3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唯一一个国家花卉园艺工程研究中心落户云南,也是云南第一个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此同时,云南省自主研发的花卉新品种在国外也得到了认可,其中,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开发的康乃馨新品种“云红2号”、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与日本合作开发菊花新品种“晃花之富士”景天新品种由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公司开发“紫鹃”在日本和美国成功注册,打破我国在发达国家自主研发花卉新品种注册的空白,在国内外树立了空白“云花”品牌知名度和知名度较高。
多产业多产业一体化发展
“目前,云南花卉形成了以鲜切花、种花、地方特色花、绿化观赏苗、加工花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不再是鲜切花的独特时代”,陆继亮说,目前云南花卉产业涉及的领域更广,产品种类也更多,花卉功能从观赏延伸到观光旅游(以花卉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和景点)、保健(花的药用价值)、文化(民族文化等)、日化(化妆品、香水、精油等)、在食品(花饼、花饮料等)等方面,花卉产业链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二三产业。
在横向发展花卉产业的同时,也与旅游、养生等纵向跨行推进“非花卉”产业叠加,共融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花卉、花卉文化产品、美容化妆品、医疗保健产品、花卉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催生了花卉旅游、花卉文化、花卉健康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丽江花玫瑰庄园、大理张花园、无限樱桃谷等花卉旅游项目和景点(区),实现了花卉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产业的嫁接,促进多产业、多产业一体化发展。
出去和引进的结合
2014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105万亩,综合产值388.5亿元,出口总额2.5亿美元。云花主要销往泰国曼谷(云南供应30%)、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和香港(70%云南供应)。据陆继良介绍,自200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出口导向型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06]148号)实施以来,云南花卉按照出口标准进行了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每年,全省90%的云花出口国内外,每天出口云南农产品中花卉所占比例最大。随着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全线贯通,云花将扩大流通渠道,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损失,降低成本,使云南省花卉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云南花卉作为一个大型花卉省,以其丰富的花卉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吸引了韩国、日本、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家的知名企业投资。据统计,云南各行业外资企业最多,100多家,其中英国太古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昆明、玉溪、楚雄等云南中部地区,不仅带来了实际投资,而且带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快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步伐,使云南花卉产业成为外向高原特色农业的典型代表。





